【笔记】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学习笔记
本文定位是一个学习药理的笔记,各位看官可以当成科普类文章或者厕所读物。同时顺便让普通人了解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必谈“精神类药物”色变,我顺便复习知识点。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本文内有过时淘汰内容,请各位大佬在评论区指正交流。
在讨论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之前,会铺垫大量基础性知识。我已经删了很多大篇幅,非专业人士看不懂的内容了。其实我只要说结论就行,不用描述原理,但是删太多前后文会不连贯,而且我自己也会查阅。如果本文观看体验不佳,麻烦直接划走...
那么闲话少叙,下面正文开始!
前言
人体生理功能主要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维持正常活动。
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则起主导和协调作用,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对环境变化作出即时反应。
作用于CNS的药物,主要通过影响中枢突触传递的不同环节(如递质、受体、受体后的信号转导等),其中有些被用于临床治疗用途,有些则成为导致不良反应的基础,甚至产生生理和(或)精神依赖性,而可能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细胞学基础
神经元(neuron)
是CNS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人脑内的神经元总数为1010~1012个。典型的神经元由树突、胞体和轴索3部分组成。
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包括生物电和化学信息。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是脑内主要的细胞类型,在人脑其数量占90%左右,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之多,按形态可分为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
传统认为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支持、营养和绝缘作用,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稳定,在CNS发育过程中具有引导神经元走向的作用。
神经环路
神经元参与神经调节往往是通过不同神经元组成的各种神经环路(neuronal circuit)进行的,其中能进行信息传递作用的部位是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能够接受许多轴突末梢的突触联系,这些轴突可以来自一个神经元,也可以来自多个神经元,这种多信息影响同一个神经元的调节方式称为聚合。
一个神经元也可以同时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信息放大,这种方式称为辐散。
CNS中各种不同的神经环路均包含多次的辐散与聚合形式,使信息处理出现扩散或聚合、时空模式的叠加,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使信息加工、整合更为精细,调节活动更加准确、协调、和谐。
突触与信息传递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突触进行。突触由突触前、突触后和突触间隙等基本结构构成。
根据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的方式及结构特点,突触分为电突触、化学性突触和混合性突触。在哺乳动物脑内除少部分脑区存在一些电突触外,几乎所有的突触都是化学性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贮存、突触前膜去极化和胞外钙内流触发递质的释放、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应、释放后的递质消除及囊泡的再循环。神经递质的释放受到突触前膜受体的反馈调控,改变进入末梢的钙离子量及其对钙离子的敏感性等均能调节递质的释放。
一般认为突触传递是单向的,信息只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
二、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经典的小分子神经递质如ACh、NA、DA等,也包括神经肽类物质如P物质、阿片肽类等,这些活性物质被分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和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导致离子通道开放并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化学物质,其特点是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
神经调质也是由神经元释放,调制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释放及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调制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作用开始慢而持久,但范围较广。
神经激素也是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肽类。释放后进人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发挥作用,例如下丘脑释放一系列调节激素,这些激素进入垂体门脉系统,在垂体前叶发挥其调节分泌的作用。
氨基酸类是递质,乙酰胆碱和单胺类既是递质又是调质,主要视作用于何处的受体而定。而肽类少数是递质,多数是调质或神经激素。多种神经递质及调质的存在及两者共存于同一神经末梢,使神经传递和调节的形式更加精细和多样化。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第一个被发现的脑内神经递质。绝大多数脑内胆碱能受体是M受体,N受体仅占不到10%。
M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目前已经发现5种不同亚型的M受体(M1-M5)。M1、3、5通过G蛋白和磷脂酶C与膜磷脂酰肌醇水解偶联,IP3和DG是它们的第二信使分子;M2、4通过G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而降低胞内cAMP,或作用于离子通道,在不同组织细胞,M2、4与G蛋白可偶联不同的第二信使系统;
M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密度较高的脑区包括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伏隔核、隔核、缰核、脚间核、上丘、下丘和顶盖前区等。脑内以M1为主,占M受体总数的50%~80%;
中枢N属配体门控受体离子通道。激动后开放,增加Na+、K+和 Ca2+的通透性,引起膜去极化,产生突触后兴奋效应。
中枢乙酰胆碱的功能
中枢ACh主要涉及觉醒、学习、记忆和运动调节。纹状体是人类调节锥体外系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并且依赖多巴胺才能正常工作。ACh与多巴胺两系统功能间的平衡失调则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
如多巴胺系统功能低下使ACh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可出现帕金森病(Parkinson)的症状;相反,则出现亨廷顿(Huntington)舞蹈病的症状。治疗前者可使用M受体阻断药,后者可使用M受体激动药。
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受体被分为GABAA、GABAB和GABAC三型。
GABAA
是镇静催眠药的作用靶点。GABAA受体由5种不同的亚基组成(α、β、γ、δ和p),5个亚基围绕组成中空的氯离子通道。
在β亚基上有GABA的结合点,这些调节点包括:苯二氮草类(BZ)、巴比妥类、印防己毒素等离子通道阻滞药、类固醇和兴奋剂的结合点。上述药物与相应的位点结合可引起GABAA受体构象改变,影响与GABA的亲和力和氯通道的氯电导变化。其中BZ位点在α亚基上,BZ位点的激动剂如地西泮和氯硝西泮、反相激动剂如β-咔啉(β-carboline)和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等均可与α 亚基结合,氟马西尼可拮抗BZ激动剂和反相激动剂的作用。
BZ激动剂与α亚基结合后可增强受体与GABA的亲和力,增加氯通道的开放频率,增强GABA能神经元的传递作用,产生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反相激动剂与BZ结合位点结合则产生拮抗GABA的作用,可诱发焦虑、惊厥。苯巴比妥类及印防己毒素主要作用在氯离子通道,分别延长开启或阻滞离子通道。
GABAB和GABAC
GABAB受体激活后,通过G蛋白及第二信使系统如cAMP或IP3介导K+通道开放或Ca2+通道关闭,但不影响氯离子的通透性。在突触后,K+通道开放可诱导迟缓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而不是GABAA受体诱导的快速IPSP。GABAB受体主要分布在突触前末梢,通过关闭Ca*通道而负反馈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无论在突触前或突触后的GABAB受体均介导抑制性效应。
GABAC受体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受体本身也是氯离子通道,激活可引起 Cl-内流,产生快速的IPSP。苯二氮革类和巴比妥类对GABAC受体无变构调节作用,但印防己毒素可阻滞GABAC受体的Cl-通道。
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glutamate,Glu)是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大脑皮质投射到纹状体、丘脑、黑质、红核、楔束核、脊髓的纤维,内嗅皮质至海马下脚及海马投射到隔核、斜角带核、伏隔核、新纹状体等核团的投射纤维都是Glu能纤维。除Glu外,天冬氨酸也发挥相似的作用。
谷氨酸或天冬氨酸被释放后,与不同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结合,诱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EPSP。Glu受体可因它们对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分为3类: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能选择性激活的受体称为NMDA 受体
对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嗯唑丙酸(AMPA)有较高敏感性的受体称为AMPA受体
对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敏感的受体称为KA 受体
这三类受体均属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NMDA受体
NMDA受体在海马及大脑皮质分布最密集。NMDA是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研制的重要靶标。NMDA受体激动时,其偶联的阳离子通道开放,除Na+、K+通过外,还允许 Ca2+通过,高钙电导是NMDA受体的特点之一,也是NMDA受体与Glu兴奋性神经毒性、长时程突触加强(LTP)、记忆学习行为密切相关的原因。
非NMDA受体
非NMDA受体包括AMPA受体及KA受体,也是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受体兴奋时离子通道开启,仅允许Na+、K+单价阳离子进出,胞外 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诱发快速的EPSP,参与兴奋性突触的传递。
非NMDA 受体与NMDA 受体在突触传递及 Glu 的兴奋神经毒性作用中有协同作用。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
通过G蛋白与不同的第二信使系统偶联,改变第二信使的胞内浓度,触发较缓慢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已克隆出8种不同亚型的mGluRs(mGluR1~mGluR8)。根据一级结构的相似性、偶联的信号转导途径及药理学特性的差异,将8种mGluRs亚型分成3组:
第1组包括mGluR1、5,通过G蛋白激活磷脂酶C,促进磷脂酰肌醇(PI)水解,使IP3及DG升高,导致K+通道关闭使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与分布在同一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和非 NMDA受体有协同作用
第2组包括mGluR2、3,受体激活后通过Gi蛋白偶联腺苷酸环化酶(AC),使胞内cAMP下降而介导生物学效应
第3组包括mGluR4、6、7、8 ,这组受体也通过Gi蛋白与AC相偶联
第2组和第3组mGluRs可分布在Glu能神经末梢上,作为自身受体,对神经递质释放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mGlusR 自身受体的作用可拮抗Glu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产生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在海马CA3区,LTP的形成依赖mGluRs功能的表达。
兴奋性氨基酸通过上述受体的介导,不但参与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导,而且在学习、记忆、神经元的可塑性、神经系统发育及一些疾病发病机制如缺血性脑病、低血糖脑损害、癫痫、脑外伤和老年性中枢退行性疾病等发挥重要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
NA能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包括递质合成、贮存、释放、与受体相互作用和递质的灭活。临床上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机制就是抑制这些再摄取转运系统,间接增强了NA能、5-HT能和DA能的传递功能。苯丙胺、可卡因的药理作用也与抑制上述转运系统相关。
脑内NA能神经元胞体相对集中在脑桥及延髓,但NA能神经元胞体密集在蓝斑核。
多巴胺(dopamine,DA)
是脑内最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在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与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与成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中枢DA神经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哺乳动物脑内DA神经元主要从中脑和下丘脑投射到其支配区域,调节其生理功能。脑内DA能神经纤维主要投射至纹状体、广泛的边缘系统和新皮质。人类中枢主要存在4条DA通路:
黑质—纹状体通路:其胞体位于黑质致密区(A9),主要支配纹状体,各种原因减弱该通路的DA功能均可导致帕金森病。反之,该通路的功能亢进时,则出现多动症
中脑—边缘通路
中脑—皮质通路
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主要调控人类的精神活动,前者主要调控情绪反应,后者则主要参与认知、思想、感觉和推理能力的调控。目前认为Ⅰ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与这两个DA通路功能亢进相关。
结节—漏斗通路:其胞体主要位于弓状核和室周核,主要调控垂体激素的分泌,如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等
DA受体及其亚型在各系统分布与功能
D1样受体(D1-like receptors)D1、5
D2样受体(D2-like receptors)D2、3、4
黑质—纹状体通路主要存在 D1、5和D2、4,其中D3亚型主要为突触前DA受体,主要参与DA神经元自身功能(放电、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的负反馈调控。
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主要存在D2样受体。
D4亚型受体特异性存在于这两个DA通路,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仅发现氯氮平对其具有高亲和力。
结节—漏斗系统主要存在D2亚型。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NA能神经元的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脑桥、延髓中线旁的中缝核群,共组成9个5-HT能神经核团(B1~B9)。
5-HT转运体是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靶标,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的主要治疗机制就是抑制5-HT、DA和NA的再摄取。
脑内5-HT具有广泛的功能,参与心血管活动、觉醒-睡眠周期、痛觉、精神情感活动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的调节。脑内这么多的5-HT受体亚型,与不同的信号传导系统偶联,受体亚型分布也存在不同的模式,使单一的一种物质5-HT能同时在不同的脑区产生不同的效应。
哪种亚型受体激动或者阻断对应什么效果,由于篇幅太长,不展开讲了,好像临床专业也不会考。
组胺(histamine)
脑内组胺的生理作用目前还不清楚,可能参与饮水、摄食、体温调节、觉醒和激素分泌的调节。临床上影响脑内组胺作用的药物用途有限,其中枢作用往往是药物副作用的基础。组胺受体被分为H1、H2和H3受体。
神经肽
神经肽是多肽,与其他蛋白、多肽合成一样,受基因DNA模板控制,经转录成mRNA后在核糖体翻译。神经肽可作为神经激素从神经元释放出来后作用于远处细胞发挥激素作用,如神经垂体释放的AVP、催产素等。
特点就是:合成复杂,更新慢,释放少,失活慢,效应潜伏期与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大。
三、分类
将作用于CNS的药物分为中枢兴奋药和中枢抑制药两大类。
四、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是一类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起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小剂量时引起安静或嗜睡的镇静作用,较大剂量时引起类似生理性睡眠的催眠作用。催眠药会增加抑郁症发生率。当有抑郁症危险性时,应避选择镇静性抗抑郁药。
苯二氮卓类
化学结构为1,4-苯并二氮革。目前在临床应用的种类众多,其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作用各有侧重。根据各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的消除半衰期的长短可分为3类:长效类如地西泮(diazepam);中效类如劳拉西泮(lorazepam);短效类如三唑仑(triazolam)等。
其中,地西泮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5%以上。首先分布在脑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抗焦虑,通过对边缘系统中的BZ受体的作用而实现,选择性较高,小剂量即可明显改。
镇静催眠,延长非快动眼睡眠(NREMS)的第2期(2期延长,4期缩短),对快动眼睡眠(REMS)的影响较小。
抗惊厥、抗癫痫,地西泮静脉注射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中枢性肌肉松弛。
其他,较大剂量可致记忆缺失、呼吸性酸中毒、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机制
苯二氮草类与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BZ受点结合,可以诱导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促进GABA作用于GABAA受体,使Cl-通透性增大,引起膜超级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不良反应
最常见,嗜睡、头晕、乏力和记忆力下降。
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严重者可致呼吸及心搏停止。
与其他中枢抑制药、乙醇合用时,中枢抑制作用增强,加重嗜睡、昏睡、呼吸抑制、昏迷,严重者可致死。
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停用可出现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
氟马西尼是苯二氮草结合位点的拮抗药,可用氟马西尼进行鉴别诊断和抢救,苯二氮卓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和循环抑制。
巴比妥类
10倍催眠量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由于易发生依赖性与成瘾性,其应用已日渐减少,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
镇静催眠,小剂量即可镇静,中剂量可催眠。
与BZ药物增加Cl-通道的开放频率不同,巴比妥类主要延长 Cl-通道的开放时间。
抗惊厥。
麻醉。
新型非苯二氮草类
佐匹克隆(zopiclone)
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不良反应较少,作用迅速,更轻的后遗效应,无明显耐药停药反应
唑吡坦(zolpidem)
药理作用类似苯二氮草类,但抗焦虑、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和抗惊厥作用很弱,仅用于镇静和催眠。
对正常睡眠时相干扰少,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和延长总睡眠时间。
后遗效应、耐受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戒断症状轻微,安全范围大。但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如乙醇)合用可引起严重的呼吸抑制。
唑吡坦中毒时可用氟马西尼解救。
扎来普隆(zaleplon)
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几乎无依赖性。适用于成人入睡困难的短期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入睡时间。
成瘾性比较:
苯二氮草类>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
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不缩短REMS睡眠,无宿醉后遗效应。口服具有强烈的胃黏膜刺激性。一般10%溶液口服。久用产生耐受和成瘾。
丁螺环酮(buspirone)抗焦虑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但无镇静、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药,无明显依赖和成瘾。
五、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失常(psychiatric disorders)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精神失常药(agents against psychiatric disorders)。根据其临床用途分为抗精神分裂症药物(antischizophrenia drugs)、抗躁狂症药物(antimanic drugs)、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ants)和抗焦虑症药物(anxiolytics)。常用的抗焦虑症药苯二氮草类已在上文述及。
抗精神分裂症药
精神分裂症分为Ⅰ型和Ⅱ型,前者以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为主,后者则以阴性症状(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为主。
抗精神分裂症药也称作神经安定药(neuroleptic drug),可分为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classical antipsychotics)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两大类,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根据化学结构又分为4类: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硫杂蒽类(thioxanthenes)、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及其他。
这些抗精神分裂症药大多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机制: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DA受体(氯丙嗪会非特异性拮抗黑质-纹状体的DA受体,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阻断5-HT受体(利培酮和氯氮平拮抗5-HT受体强于,拮抗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因此无锥体外系反应)。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属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吩噻嗪类药物,应用最广泛。又名冬眠灵(wintermine),主要拮抗脑内边缘/皮质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也能拮抗肾上腺素α受体和M胆碱受体。但是非特异性拮抗黑质-纹状体通路,因此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脑内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主要经肾排泄。
对中枢神经系统(抗精神分裂症)
对Ⅰ型精神分裂症,迅速控制兴奋躁动、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减轻思维障碍、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自理。尤其是急性发作效果很好,但是不能根治。
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抑郁)无效,甚至加剧。
对正常人,淡漠、无力、而理智正常,嗜睡易唤醒,醒后神态清楚,随后又易人睡。
锥体外系反应(EPS):帕金森综合症,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抗胆碱药安坦治疗)。
原理:拮抗黑质-纹状体通路 → DA少 → 相对增强ACh → 尽管有M受体拮抗 → 远不足以抵消它对D₂受体阻断带来的影响 → 出现EPS
(锥体外系运动功能主要由DA和ACh在纹状体的平衡来调节,抗M胆碱药安坦,平衡“DA↓ACh↑”)
对中枢神经系统(镇吐和顽固性呃逆)
小剂量,可拮抗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对晕动症无效。
对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
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解热镇痛药不同,氯丙嗪不仅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
冬眠合剂:氯丙嗪、哌替啶、异丙嗪。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为进行其他有效对应治疗措施争取时间。
对自主神经系统
拮抗α受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但不适合于高血压的治疗。
拮抗M胆碱受体,口干、便秘、视物模糊。
对内分泌系统
拮抗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亚型受体,增加催乳素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可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试用于巨人症的治疗。
其他不良反应补充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不自主的刻板运动,其机制可能是因DA受体长期被拮抗、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DA释放增加所致。此反应难以治疗,用抗胆碱药反而使症状加重,抗DA药使此反应减轻。
过敏反应,皮疹、接触性皮炎、肝损害、黄疸、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乳腺增大、泌乳、月经停止、抑制儿童生长等。
急性中毒,一次性吞服大剂量,可致急性中毒、昏睡、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P-R间期或Q-T间期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
禁忌症
癫痫及惊厥史者禁用(降低惊厥阈,诱发癫痫)
青光眼患者禁用(升高眼压)
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癌患者禁用
冠心病慎用(易致猝死)
氯氮平(clozapine)
属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又称非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二苯二氮草类,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已将其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
对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无效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都有治疗作用。氯氮平是选择性D4亚型受体拮抗药,因为黑质-纹状体通路无D4亚型受体,所以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这部分其实在上文氯丙嗪,已经对比过了。
抗狂躁药-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
治疗剂量对正常人的精神行为没有明显的影响。目前认为其治疗机制主要在于:治疗浓度抑制去极化,抑制Ca2+依赖的NA和DA释放,而不影响或促进5-HT的释放。
碳酸锂主要用于抗躁狂,但有时对抑郁症也有效,故有情绪稳定药(mood-stabilzing)之称。
碳酸锂口服吸收快,但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和神经细胞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锂盐显效较慢。
碳酸锂主要自肾排泄,约80%肾小球滤过的锂在近曲小管与Na+竞争重吸收,故增加钠摄入可促进其排泄,而缺钠或肾小球滤出减少时,可导致体内锂潴留,引起中毒。
锂盐不良反应较多,安全范围窄。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细微震颤、精神紊乱、反射亢进、明显震颤、发音困难、惊厥,直至昏迷与死亡。
当血药浓度升至1.6mmol/L时,应立即停药。
抗抑郁药
丙米嗪(imipramine)
又称米帕明。目前认为,丙米嗪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阻断NA、5-HT在神经末梢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促进突触传递功能。
对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服用后:嗜睡、血压稍降、口干、视物模糊等抗胆碱反应,连用使用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能力下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2~3周后,情绪高涨,症状减轻。
对自主神经系统,治疗量表现为视物模糊、口干、便秘和尿潴留等阻断M胆碱受体的效果。
对心血管系统,治疗量可降低血压,致心律失常,其中心动过速较常见(α1受体阻滞效果)。另外,丙米嗪对心肌有奎尼丁样直接抑制效应(Na+通道阻滞效果)。
因此可以应用于:治疗抑郁症、治疗遗尿症、焦虑和恐惧症。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禁用。
六、后记
本人水平有限,仅仅是自己浅显的理解,来整理的知识点与笔记内容,供我自己后续学习与参考。而且太赶了,内容太多了,没有那么多时间介绍所有药,或者说是临床常见药。仅列举典型药跟考点药。
有的段落,参考的《药理学》教材,但是也是本人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因为本人临床专业非临药专业,并没有太过深入学习该门课,各位看官,请多担待。
因为写完这篇文章后,又多看了点镇痛药,本来是打算写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的,但是已经写了一半了,索性干脆就写这个吧。
下一期更新《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虽然名字只差两个字,但是却天差地别!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的药理作用跟临床应用呢,咱们下回分解💊(´・ω・`)





